当前位置:分享文库站› 古代男子发髻所有样式以及名称(古代男子发髻样式分类)

古代男子发髻所有样式以及名称(古代男子发髻样式分类)

古代男子发髻所有样式以及名称(古代男子发髻样式分类)

发布时间:2022-08-19 15:50 作者:星星人喏 点击: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

古代男子发髻所有样式以及名称(古代男子发髻样式分类)?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,来看看!

满汉斗争之“阴阳头”,说的就是清宫剧中男子的半头辫子,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星星人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,希望对您有帮助

古代男子发髻所有样式以及名称(古代男子发髻样式分类)1

本来发型这个事,也不是什么稀奇的话题,我们现在这个社会,完全可以实现发型自由,你的发型再奇葩,再博人眼球,也不至于是犯法的事,最多你的家人会提醒或阻止你一下。即使这样,如果有人让你把头发留一半剃一半,你能不能愿意?光头还可以接受,这阴阳头属实是有些怪异!

那为什么清朝男子留阴阳头呢,回望历史,中国古代的男子是留长发的,虽然披发、扎成发髻、丸子头等样式也各有差异,但除了和尚,是不剃头的,尤其是孔子的儒家文化出世以后,就有了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,身体是父母给的,即使是一根头发、一块皮肤,如有损伤属于不孝,因此在古代有一种刑罚就是剃头。

这就更奇怪了,清朝男子怎么就剃光前面的头发,只在后面留一个辫子呢?清宫剧看多了也就看习惯了,加上剧中男性角色颜值较高,用脸就把美感撑了起来,但实际上,这个发型是比较丑陋的,细细想来,这事也是蛮蹊跷的。那么下面咱们把这个问题说清楚,先从明末清初的历史开始讲起。

明政权摇摇欲坠,多尔衮渔翁得利

明王朝来到崇祯帝手中,政权其实早已岌岌可危,乱党当道、国库空虚,鼠疫横行、苛捐杂税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农民揭竿而起,吴三桂放清入关,多尔衮直抵燕京。清军入关后,为了加强统治,对汉人实行了一系列的压迫措施,将违命者纷纷屠杀,对逃亡者,更是实施逃亡法,众多百姓宁可伸着脖子丢掉性命,任其砍杀。一时间各城哀嚎四起,尸骨堆积如山,据统计,汉人由原来的五千多万人,只剩下一千多万人。

其中,清军的文化压迫尤为突出,清兵烧毁了大量的汉人卷宗,汉人不得再穿汉人的衣裳,而著名的“剃发令”最是令人发指。在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下,剃发对汉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屈辱,无论是知识分子,还是底层农民,都被激怒了,顾炎武在诗中写道:“一旦持剪刀,剪我半头秃。华人髡为夷,苟活不如死!”,无数百姓誓死不从、奋起反抗。

原明朝中有个人叫孙之獬,跟魏忠贤等宦官沆瀣一气,魏忠贤被判十大罪之后,孙之獬一直在寻找飞黄腾达的机会,清军入关后,为表忠心,孙主动穿上满人服饰,剃掉头发,满人看在眼里,明白想要摧毁汉人,就要摧毁传承了几千年的汉人心中的文化传统,所以孙之獬的这一行为就加速了剃发令实施的强度和速度。多尔衮发出了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的口号,甚至还说出“一人不剃斩全家,一家不剃斩全村”的话。

跟剃发相关的人物,还有一个叫钱谦益的,在清令强力压迫下,他先展示出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,要与爱妻投湖自尽,可在湖边就打起了退堂鼓,借由水太凉回家歇息去了。第二天降从清军,以剃发向满人示好。

清初那些年的大屠杀

公元1645年,多铎带领清兵围攻扬州,扬州将领史可法带领军民奋力守城,后清兵攻破扬州,而军民固守不降,多铎开始下令屠城,扬州瞬间成为人间地狱,据幸存者回忆,刀具碰撞声,与上百余人的呼喊声,加在一起惊天动地,到了中午更加惨烈,这场屠杀持续十日之久,据说有八十多万人遇害。

同年,清兵攻下南京、苏杭之后,来到嘉定,嘉定百姓同样拒不服从剃发令,清兵便对当地百姓进行了三次野蛮屠杀,嘉定血流成河,惨绝人寰,直到在满城白骨上插上“削发令已行”的旗帜。清军想用屠杀的方式,杀鸡儆猴,换取汉民的投降,甘愿成为满人的奴隶,可汉民宁死不屈,留下这场毫无人道的人间悲剧告诉世人:“头可断,发不可断”。

不止于此,夔东十三家是李自成起义之后留存下来的一批农民军,隐藏在川鄂各地,收拢了大量流亡人民,依仗所处地势险要,十几年都相安无事。康熙二年,清军派兵对其剿杀,多次出兵未果,直到农民军内部发生分裂,清兵才有机会向南攻下,苦苦维持了21年的农民军也全军覆没。

阴阳头的来历

清统治者本意是想真正彻底地把握政权,剃发代表着满洲人对自己统治的不自信,文化的不自信,也代表着汉人受到外敌入侵的屈辱,以及奋起反抗的血泪史。

话说回来,满族人又为什么留这样的迥异发型呢?他们受什么样的文化或是环境的影响呢?满族人的前身是女真人,他们多活动在原始的山林,束发则常被树枝勾挂,打理也极不方便,同时满族人是游牧民族,常常骑马狩猎、斗争作战,头发带来很大麻烦,他们索性粗暴地剃光头发最多的头顶处,后追求美观,只在后脑留一撮头发扎成辫子,称“金钱鼠尾辫”,头发面积有金钱那么大,辫子可以穿过金钱中间的孔,像鼠尾一样粗细,因此得名。

还有一种说法,满族人信封萨满教,说头顶是安放灵魂的地方,所以要剃光头顶,而头发是灵魂休息的地方,因此又在后脑留一处。如果战死沙场,则一定要把辫子割下带回家乡,象征荣归故里。

强暴的统治并没有让汉民真正臣服,换来的是几十年的相残相杀,后来统治者也转变成更柔和的统治策略。满汉文化逐渐融合后,人们的留发面积逐渐变大,由鼠尾到猪尾,最后到牛尾,这体现着清朝男子发型的变化,也透露着满汉之间关系上的逐渐缓和,这里说的牛尾,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清宫剧里那样的半头辫子,这种发型成为清朝时期男人的形象标志,直到民国才剪短长辫。

古代男子发髻所有样式以及名称(古代男子发髻样式分类)2

古风发髻合集,很适合小姐姐们哦

记得收藏,参考如下,有没有你喜欢的呢


双平髻的发型,有没有给你很可爱的感觉呢

朝天髻的话,适合成熟一点的姐姐类型,气场强大

牡丹头:纵使牡丹开败,你也不曾回头看看。不是只有牡丹惊得天上。有没有很惊艳的感觉呢

灵蛇髻: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富于变化的发髻式样,随着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种式样,髻式变化无常态,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。

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,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。


凤冠:因凤凰点缀而得名,以前普通人都不能扎的,现在嘛,扎起来有点难度哦

双丫髻: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,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,再梳结成髻,置于头顶两侧。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,俗称刘海,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。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。结成髻或鬟,垂挂于两侧,额前饰有垂发。

稚女盘双丫髻,寓意为快快长大;女子十五及笄,被视为寄托了家长对其成长的期望;夫妻结发,则代表了爱侣们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憧憬。

古代男子发髻所有样式以及名称(古代男子发髻样式分类)3

「古代人的日常生活」系列之第七篇!


古代男子的发式,不仅具有美学价值,而且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象征意义。每个时代的社会情况不同,男子的发式也随之演变。



上一篇咱们讲了,古代的男子也是长发及腰的。但在公众场合,一般不会让它飘起来,而是要把头发梳起来盘成发髻。古代男子的发式,不仅具有美学价值,而且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象征意义。每个时代的社会情况不同,男子的发式也随之演变。


上古时代,没有礼教约束,男子的发式比较放飞自我,头发都是散着的,被称作“披发”。慢慢地,中原地区出现了将头发梳起来盘成发髻的习俗,被称作“绾髻”。绾髻就是把头发都集中拢到头顶,在头顶盘出一个发髻,最开始是一个小团状,后来逐渐变成锥子状,也称“锥髻”。古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发式,可能因为这样方便劳动。


周朝制定礼法,确立了冠服礼俗制度,男子的绾髻也成为定制。绾发时将头发全部束至头顶,然后戴个小冠,并用笄(也称“簪”)横穿冠下的小孔把发髻固定住。身份低微的人,就用一块包头布把发髻包裹起来。小孩子是不绾发的,一般是散着或者梳小辫子。等到20岁成年了(民间多在15岁),就要举行成人仪式,名曰“冠礼”,意思就是可以绾发加冠了,所以从古人的发型也能看出他们的年龄。


古人的绾髻束发是全束的,不会留下一部分散着。今天的古装剧中,很多男子是半束发,一半梳成发髻,一半散着飘在脑后,看起来飘逸帅气,但这不符合真实的历史。刚才说过,发式还具有社会功能——区分华夏和夷狄。绾髻束发是华夏正统的标志,只有被看作是夷狄的少数民族才会散发或编成辫子。中国古代只有在南北朝时出现过半束发,那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,游牧民族盛行的披发对中原产生了影响,开始流行半束发的发式。半束发是胡汉结合的表现,存在的时间很短。


游牧民族的髡发留辫样式


在周朝之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里,中原人都是绾髻束发的。不同时期的区别就在于发髻外面的佩饰有所不同。周朝至汉朝,发髻上是戴冠或包头巾。唐宋时期流行戴“幞头”,幞头是类似帽子一样的饰品。唐与宋的幞头区别也很大,唐朝的幞头帽顶是圆弧的,且帽后的两脚是下垂的,有点像耷拉下来的兔子耳朵;而宋代的幞头帽顶是平的或矩形的,帽后的两脚是平直的,而且很长很长,很像飞机机翼。据说,将幞头加长是宋太祖的决定,因为他讨厌朝会时大臣们在下面窃窃私语。将幞头加长后,大臣们就不敢相互靠近,因为幞头容易撞脸。


辽金元三朝,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,游牧民族髡发留辫的习俗开始在中原流行起来。髡发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剃除,只在两鬓或前额留下少量头发,这些头发一般会梳成辫子,也叫留辫。在中原王朝统治时期,髡发是一种刑罚,人犯罪了就把你头发剃光,以示惩戒。但少数民族平时就有髡发的习惯。辽金元三朝统治者就是少数民族,为了表示顺从,其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人便也跟着流行髡发。特别是元朝时,不光中国实行髡发,就连在元朝控制下的高丽国也是髡发。高丽元宗的世子忠烈王,早年在元朝生活,归国继位后,就在高丽主张尽快实行髡发,与元朝官方发式保持高度一致。



明朝时期,又恢复了绾髻束发的发式。可是仅仅过了两百多年,游牧民族又回来了。清朝建立,中国再次开始髡发留辫,而且清朝政府对发式的要求异常苛刻,将是否髡发留辫视为是否归服清王朝的标志。不剪发留辫,就是不服从清朝的统治,是要杀头的,以至于清初还有“留发不留头,留头不留发”的说法。清朝人留的辫子,不同时期的样式也不尽相同。早期的辫子短而细,被称为“金钱鼠尾”,中后期辫子就粗又长了。


古代男子如此重视发式,一旦脱发了就会更闹心。怪不得杜甫会哀叹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。


还有古代人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是大家想了解的,欢迎在留言区告诉小域,这个系列每天18:00准时更新哦!


下载文档原格式(Word原格式,共3页)
相关文档
文档推荐: